English

争来三个全国第一

1999-08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家杰 我有话说

今年夏天,气候异常,北京的气温时常高过南方的“火炉”。但是,记者进入西城区后,被眼前的“一树春风千万枝”吸引,不觉身爽神清。

“您前几年来这里,绝不会有这种感受。”一位西城的文化人对记者说:“前几年,北京的商味儿重于文化味儿。西城也不例外,同样是文化建设落后,历史欠账不少。”

可持续发展实验启动后,西城出现转机。区委、政府把文化建设列为重点工程项目。西城的舞台上,文化唱主角的重头戏登台亮相。1995年夏,区文化局完成文物资源调查。副书记李雅清向区委建议:“让文化局长上常委会做专题汇报。”

会议气氛不亚于任何一次经济分析会。刘局长越说劲头越足:“在西城区31.66平方公里范围内,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文物资源13.3处。不仅种类多,数量大,而且,品位高,特色鲜明。燕、汉、唐、辽、金,5代古城以莲花池水系为依托,基本稳定地重合在以广安门为中心的同一个地区;元、明、清,3代古都的西部都在西城区内;历代帝王庙与文庙、太庙齐名,为全世界独有;妙应寺白塔内奉藏着释迦牟尼佛舍利,是一处佛教圣地、世界佛教建筑的杰作;景山至阜成门,汇集中国皇家园林建筑,佛教、道教、伊斯兰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,5大宗教建筑,是世所罕见的文物一条街;‘五四’以后,李大钊、陈独秀、毛泽东、鲁迅等大批革命家、思想家、文学家、艺术家在西城区活动,留下众多的纪念地和珍贵的遗产……”

“这不仅是西城的,也是国家的,全世界的文化遗产。保护不好,怎么交待。”文化局长话音刚落,区委书记随即讲道。

时任区长的王长连,当日有事,中途退场。次日一早,专门来到文化局,要局长为他“从头讲一遍”。听完汇报,他指出,保护文物,绝不是文化文物部门一家的事。必须成立专门领导小组,调动各方面力量,共同完成这件事。

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,首先确定文物保护方针;整体规划,分步实施,主动工作,重点突破。并特别强调,对重点保护单位存在的问题,要立即抓紧解决。

从此,辖区内105处国家、省市、区3级文物,12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,全部纳入西城区政府的保护圈。投入巨资搬走国家级文物白塔寺山门前的副食品商场和寺内的39家住户;修缮帝王庙内的危房和围墙;把修建平安大街涉及的一处省市、4处区级文物,从西端的祖大寿府、中段的右翼宗学,到东头的贤良寺,全部修葺一新。拆下的几千块皇城墙砖,也未漏掉,全部妥为保护利用起来。

1995年至1998年,西城区文化建设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。第一,投入文物保护的资金,年均高达1000万元,比不少省市自治区文物局的文物保护费还多。全国大城市中心区保护文物投入经费排队,西城区名列第一。第二,新建文化设施年均投入高达4000多万元,同比名列全国第一。王长连说:“投入小,将留下遗憾。”在商业“黄金地段”,辟地建成总面积超过6100平方米的青少年儿童图书馆;在商贾云集的“宝地”,辟地建成5000平方米的青少年科技馆;在实在找不到理想场地,需要投入1.2亿元买一幢面积一万平方米的写字楼改成图书馆时,王长连说:“倾家荡产,也要将这幢楼买过来。”并追加1000万元进行改装,为市民建设一座可容纳1000多名读者,集阅览、视听、电脑网络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现代化区图书馆。

然而,西城人仍不满足。于是,第3项全国纪录被打破:10个街道办事处投入城市基层文化站的资金,创全国第一,年均达到4.4万元,大大高出国家规定的数额,而且每个街道每年还额外向文化站提供4.9万元“补文费”。街道文化站既有七八百平方米的场所,还有价值一二十万元的设备、书刊。文化站的领头人都是文化人,有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毕业生,有文艺团体下来的专业文艺干部。他们下面是73个文艺组织,3100名文艺骨干。这些文化人又在街道文化站下面,在500多个居委会中间,利用居委会提供的场地,建起200多个文化网点。

1998年,西城人的注意力进一步延伸,为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,加大投入。今年“七一”,最引人瞩目的一件作品,在西单北大街与西长安街交汇处的东北角,与世人见面。它名叫“西单文化广场”,占地2.2公顷,融汇了东、西方建筑艺术特色,建设投入5.9亿元,拆除了上千个摊点、数十家店铺,放弃了一年几千万元的收入,被誉为“献给21世纪的明珠”。在2万多平方米的绿地烘托下,它与贝聿铭的封笔之作———中银大厦和外观很美的首都时代广场一道,给西城,给首都,增添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